今天给各位分享课文精讲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微课视频+知识点+教学课件+同步练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课文精讲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微课视频+知识点+教学课件+同步练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课文朗读、生字笔顺、词语听写

2、红色经典诵读之《十六年前的回忆》

3、课文精讲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微课视频+知识点+教学课件+同步练习

  近日,因为疫情,延迟开学。但,这不代表休闲娱乐的时间也要延长。   宅家不如预习,今天和同学们分享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课文原文、课文朗读、生字笔顺、词语听写。   特殊时期,我们携手共进。   01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原文   下滑查看   02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朗读   很多孩子读书很多但是没有效果,或者把课文看了很多遍,虽然看的数量很多,但质量得不到提高。有时候甚至眼睛在书里,心里早就飞走了。大声朗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大声把看到的内容念出来,就不会走神,就会去关注早就朗读的内容,效果当然比默默看书要好很多!所以,孩子们请对照着课文朗读读一读,还可以说一说课文内容相信你的声音一定很动听。   03   《十六年前的回忆》听写词语   检验预习的另个一个手段就是听写词语。听写不仅让你了解自己对这篇课文词语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训练你的听力及大脑的反应速度。这一环节,孩子们可要动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动起你的小手写一写。   04   《十六年前的回忆》生字笔顺   生字笔顺,是为了让你能更好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不要当个“小马虎”。   孩子们,动起你的小手跟着写一写生字笔顺。   智慧的小瓶子   课文朗读   说说课文   生字笔顺   词语听写   当你把智慧的小瓶子装满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结束,是另一种开始  ⊰ 朗读:嘉欣 ⊱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书中写作时)。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书中的1927年),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午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朗读者简介 ▼   △   朗读者简介:卢嘉欣,就职于上党区融媒体中心。   点击下方「写留言」   分享你的感悟   朗 读:卢嘉欣 | 编 辑:卢嘉欣   责 编:卢嘉欣 | 监 制:逆时针   好声音征集:79812298(QQ添加好友请注明来意)   投稿邮箱:yedushangdang@163.com  大家好!为了帮助孩子们学好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小编继续推出全新栏目——“统编版教材同步课文微课堂(下册)”(包括知识要点、电子教材、课文朗读、课件解读、视频教学和同步练习)。欢迎大家分享+收藏哦~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朗读♬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   微课视频   01   教学视频一   02   教学视频二   03   生字教学视频   课文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的哪些事。3.抓住描写李大钊动作、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5.查阅关于革命先烈的事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教材解析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三、作者简介李星华(1911—1979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主要作品:《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等。 四、我会写注音及组词稚:(幼稚、稚气、稚嫩)避:(避免、退避、避暑)峻:(严峻、峻峭、冷峻)啪:(啪嚓、劈啪、噼啪)瞪:(瞪眼、 迷瞪、目瞪口呆)僻:(僻静、僻远、穷乡僻壤)瞅:(瞅见、瞅空、瞅准)靴:(马靴、战靴、脱靴)魔:(魔鬼、恶魔、妖魔)刑:(苦刑、判刑、徒刑)哼:(哼,走着瞧)绑:(绑带、绑架、捆绑)啃:(啃声、 啃气、啮啃)袍:(旗袍、袍子、长袍)执:(执行、执着、执迷不悟)五、多音字系:xì(关系)jì(系鞋带)糊:hú(糊涂)hù(糊弄)冲:chōng(怒气冲冲)chòng(冲着)横:héng(横线)hèng(蛮横)待:dài(等待)dāi(待着)六、近义词慈祥——和蔼 幼稚——天真 可惜——惋惜 耐心——耐烦 含糊——含混 避免——防止 纷乱——杂乱 恐怖——恐惧 粗暴——粗野严峻——严肃 沉着——冷静 会意——会心七、反义词慈祥——凶狠 耐心——焦躁 幼稚——成熟含糊——肯定 坚决——犹豫 严峻——温和残暴——仁慈 暂时——长期 沉着——慌乱八、理解词语1.被难: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2.幼稚: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3.含糊:不明确,不清晰;不认真,马虎。4.军阀: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5.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6.轻易:简单容易;随随便便。7.暂时:属性词。短时间的。8.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残害而恐惧。9.严峻:严厉;严肃。10.残暴:残忍凶恶。11.怒气冲冲:形容非常愤怒。12.一拥而入:很多人一下子挤了进来。13.乱蓬蓬:形容须发或草木凌乱。九、句子解析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作者当时年纪小,对父亲为什么烧掉书籍和文件不理解。她好奇地问父亲,却只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这同父亲平常不管多忙、不管女儿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可笑,都耐心地回答和解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同时,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详细解释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2.“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沉着镇定。3.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我”的紧张、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冷静形成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的临危不惧。4.穿灰制服和长筒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我体会到了敌人的凶狠残暴。仅仅是父亲和“我” 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与父亲的沉着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与敌人粗暴、蛮横的态度相对比,父亲保持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同敌人讲任何道理。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6.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 平静” 说明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慈祥” 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深沉的爱。7.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母亲没有在悲痛中倒下,她要“ 我” 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表现出母亲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无比痛恨。十九、、问题归纳1.文章写了对谁的回忆?回忆了哪些内容?文章写了对李大钊的回忆,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到遇害后的情形。2.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3.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对阎振三的动作、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说明阎振三身受苦刑,但仍不肯指认李大钊,反映出他忠于革命、绝不出卖同志的高贵品质。4.面对严刑拷打和家人的哭喊,父亲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面对亲人的哭喊,父亲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这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正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安定” “ 沉着” 来感染亲人,使她们化悲痛为力量。5.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首尾呼应,突出这一天是父亲的被难日,让“我”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表达出了“ 我” 的悲痛,以及对父亲沉痛的哀悼和深深的思念之情。十一、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写“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第二部分(2-7):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第三部分(8-18):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第四部分(19-30):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第五部分(31-33):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十二、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十三、教材课后习题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那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1)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主要表现了对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心情。(2)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景象最深。原因:尽管敌人十分凶狠,可李大钊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2.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同步课件   同步练习   01   同步练习一1.看拼音,写字词。 yòu zhì cháng xuē chǒu jiàn( ) ( ) ( ) mó guǐ jiǎo xíng zhí xíng ( ) ( ) (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进行搭配。( )的枪声 ( )的眼光 ( )的小屋( )的吼声 ( )的态度 ( )的匪徒3.选词填空。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剧烈  猛烈  激烈  强烈 (5)晓庆生过病,上体育课不能(   )运动。 (6)孩子们(   )要求周末不要上课。 (7)敌人占领的高地被我军(   )的炮火摧毁了。4.照样子,写出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 不慌不忙(ABAC式): 怒气冲冲(ABCC式): 5.按照要求写句子。(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写成转述句) (2)用加点词语写句子。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6.品读句子,完成后面的练习。(1)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不慌不忙”写出了李大钊 。(2)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说明李大钊饱受折磨;“ ”写出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一词,则再次直接地表明了李大钊作为一个慈父的可亲形象。7.对于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歌颂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B.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作用是照应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C.“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D.课文是按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顺序记叙的。8.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定 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能 只好 )不再说什么了。(1)用“\”画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我哪能离开呢?”换一种说法: 。文中用反问句的好处是 。(3)父亲的这段话写出了父亲( )品质。(多选)A.自以为是 B.忠于革命 C.关心家庭 D.不畏牺牲 E.为革命献身 9.假如你来到李大钊烈士墓碑前,你想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幼稚 长靴 瞅见 魔鬼 绞刑 执行2.刺耳 锐利 漆黑 粗暴 严肃 凶狠3. 严格  严厉 严峻  严肃 剧烈  强烈 猛烈4.无边无际不三不四 一心一意 气势汹汹 小心翼翼 得意扬扬5.(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他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解析:这是改成转述句的训练。首先要明白句子的意思,然后将说话的内容进行改变,注意标点符号的改变,还要注意内容的改变,要保证句子意思不变。(2)不论我做么说,他总是坐在那儿,总是一言不发。6.(1)镇定自若(2)没戴眼镜 乱蓬蓬 ;平静;慈祥 7.A8. (1)坚定 只能(2)我不能离开。表达了李大钊坚强不屈,对待革命无比的忠诚。(3)B D E 9.李大钊,你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虽然牺牲了,但是你的共产主义在人民群众中遍地开花,你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你的真实写照。解析:这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对李大钊说出感人肺腑的心里话。首先要明白李大钊为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其次,梳理语言,表达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注意在表述时恰当运用名人名言,会更富有感染力。   02   同步练习二   同步课件+知识要点领取方式   ▲扫描二维码   后台回复“六下课件”即可领取更多语文优质资源,请关注语文教材解读   —End—   文章来源:网络,所有图文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资料
课文精讲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微课视频+知识点+教学课件+同步练习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课文精讲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微课视频+知识点+教学课件+同步练习课文精讲 |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微课视频+知识点+教学课件+同步练习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formosha.com/post/4107.html发布于:2025-11-28